8月26日,以“蓉合共生 五鏈協同”為主題的2021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產業功能區穩鏈補鏈專場活動在新都區城市會客廳舉行。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龍芯中科(成都)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杜安利在活動現場發表了題為《自主創“芯”,促進信息產業中高端發展》的主題演講。
“自主研發CPU的核心技術,構建自主創新的產業體系,這條路非常難走,但是走通之后對國家和人民的好處是最大的,因為沒有人可以‘卡我們的脖子’。”杜安利在演講中表示。
當前,芯片已經超越石油,成為我國進口總金額最高的單一類商品類型,而芯片是信息產業的基礎,長期依賴于國外進口顯然不利于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其中,CPU即中央處理器,是計算機運算和控制核心,也是研制難度很高的芯片之一。
目前全球的CPU芯片長期被英特爾和AMD所壟斷,近些年來,以龍芯中科為代表的多家企業正在研制國產CPU。“在別人的CPU和操作系統之上做APP(應用),就好比是在租來的房屋里搞裝修,房東把房子收走了,再好的裝修也就不存在了。”杜安利在演講中表示,因此我們要自己自主研發CPU核心技術。
核心技術的研發不是一蹴而就的,杜安利在演講中表示,CPU是高復雜系統,而高復雜系統能力的建設需要30年。她舉例說:“俄羅斯的航母是在1992年拆解,可能2030年才能下水,我國的C919大飛機于2017年正式首飛,他們都經過了30年。”
龍芯中科在自主CPU的研發上已經走過了二十個年頭,目前已有龍芯1號、龍芯2號、龍芯3號三大系列處理器芯片及橋片等配套芯片推入市場,應用于工業控制與終端等領域,以及桌面和服務器等信息化領域。申威、海光、飛騰等企業也陸續研發出國產CPU芯片。
據杜安利在演講中介紹,智能產品技術鏈可劃分為四層,最底層為工藝層,上一層為CPU微結構設計層,再上一層為操作系統與API層,最上層為應用層。
“我們觀察到,2010年中國在這四層領域里都與國外存在差距,在工藝層我們和人家差1-2倍,在微結構設計水平上我們和國外差3-5倍,在操作系統和API層又和國外差3-5倍,差距疊加表現在應用層上,我們就會比國外產品慢了幾十倍。”杜安利在演講中提到,“到2020年,這幾個領域都有了很大進步,目前很多應用已經和國外可比,甚至有些地方可以超越國外系統。”
雖然國內多家企業都在進行國產CPU的研發,但他們的研發分為三條不同的技術路線,區別在于指令集的授權方式。
何為指令集?即CPU中用來計算和控制計算機系統的一套指令的集合。杜安利在演講中指出,“CPU指令系統,就好比不同的語言,如中文、英文、意大利文、日文等,我們可以用英文寫文章,但沒法用英文來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
以龍芯中科為代表的廠商是完全自主指令系統,不含國外指令系統,自主化程度極高。杜安利在演講中表示,國產不等于自主,只有用自主研制的指令集才能真正擺脫國外的壟斷與控制,建立自主信息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
生態為何這么重要?對于移動端和PC端來說,他們所承載的生態在不同的部位,所以電腦是芯片比整機賺錢,手機是整機比芯片賺錢,這背后的邏輯是IT產業本質上是“解決方案為王”的產業,解決方案決定用戶習慣。
“英特爾的芯片上承載了很多個人電腦的解決方案價值,所以電腦怎么賺錢是英特爾和微軟說了算。對于手機而言,多家手機芯片廠商的ARM芯片,都可以跑安卓系統,所以ARM手機芯片并不承載手機生態,手機生態承載在蘋果的IOS和谷歌的安卓OS上。”杜安利在演講中指出。
那么采用國外的指令集研制的CPU芯片,對中國的信息產業發展而言具體存在哪些風險?杜安利在演講中提到,采用國外指令集系統發展產業生態,是沒有軟件生態的主導權、升級權的。技術是不斷迭代的,購買國外的技術,永遠無法獲得最先進的技術,只能跟隨、不能超越。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