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早期在半導體產業鏈上的技術布局遲緩,加上“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理念干擾,造成國內半導體行業在高端芯片芯片領域的技術空白,讓臺積電技術愈發現金的同時,技術鴻溝也逐漸形成。尤其是在華為芯片成絕版之后,致使在芯片制造環節的短板徹底暴露。
為了保證在半導體行業的未來競爭力,國家和企業開始聯手對半導體行業進行深切布局。將集成電路設立成一級學科,對行業進行稅費減免,甚至成立專門的芯片大學來儲備未來所需的市場人才。與此同時,不僅華為宣布要深耕半導體行業,業內統計數據顯示,有2萬家企業都開始轉型布局半導體行業,為5年芯片自給率達70%創造堅實的基礎。
從表面上看,行業的政策面都開始向半導體行業傾斜,眼下國內已經出現“東方芯港”這類大型的芯片基地,而華為方面之前也被傳出芯片工廠已經封頂,完成70%芯片自給率的目標看起來不是特別難。那么眼下行業內的真實供需關系又是什么樣子的,最后能不能完成這個目標呢?
讓人沒想到的是,中國院士吳漢明卻給整個行業潑了盆冷水,在一次采訪中他道出芯片行業的現狀。吳漢明院士指出,當前我國芯片制造產能發展嚴重滯后于需求,供給能力和需求的差距越來越大,按照目前的速度發展,再過幾年國內產能和需求的差距至少相當于8個中芯國際現在的產能。
相差8個中芯國際,這恐怕是很多人都沒想到的比重。而這樣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呢,這里不妨看看中芯國際的財報。2020年中芯國際發布的財報顯示,企業全年營收超過39億美金,約合人民幣253億。作為參考,2019年的營收則為31.2億美金,約合人民幣201億。
換句話說,如果保持這樣的增長速錄,中芯國際的業務增長速率是約為25%。倘若以去年中芯國際的營收作為參照,再過幾年后,國內半導體產能和需求的供給產能換算為數字將超過2000億。既然如此,有沒有解決方式呢?其實對此中國院士吳漢明也給出建議,就是從現在開始加速擴產。
說句實在的,要想幾年之內緩解行業過于依賴外部供給的局面,擴產是必須要走的一條路,很多國際巨頭都是這樣做的。比如三星和臺積電,已經都有赴美建廠的意圖,擴張供應的目的再明顯不過了。再比如中芯國際,此前曾花77億去購買芯片制造設備,一方面能擴充產能,另一方面也能應對全球后續還可能進一步爆發的缺芯潮。
其實說到這里,我們應該真誠對龍芯總設計師胡偉武道個歉,他當初的話還是被誤會了。胡偉武談及芯片時曾說過,沒必要追趕5nm,現階段14nm已經夠用。當初部分人認為不能不思進取,而應該勇于創新。
可現在再看這句話,其實很現實也很務實,在很多場景中,14nm的芯片能覆蓋超過9成以上應用,而中芯國際不管在芯片主要制程上的營收還是此次采購設備的范疇,都不是沖著突破5nm而去的。所以胡偉武這句話的本意應該是沒必要盲目追逐5nm,但可不意味著止步于5nm。
不得不說,龍芯總設計師是真沒說錯,面對現在還無法追趕的5nm制程,需要的不僅是勇于投入研發的精神,而且還需要穩固技術基礎,只有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才能有資金和實力去探索和鉆研,張嘴閉嘴談彎道超車或許能提振士氣,但是對于腳步的推進是沒有太大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