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們不知道,因為沒有用過。
其實國產CPU是有的,比如華為鯤鵬、申威、飛騰以及龍芯等,都是由中國公司自主設計的CPU。
那么“自主”是100%自主設計的嗎?
很遺憾,它們的指令集架構不是由中國設計。
過去,國產CPU核心的指令集架構主要是:ARM 、X86、alpha、MIPS以及RISC —V,有的是授權,有的是買斷,有的是開源。
小提升:華為達芬奇是AI芯片(NPU)架構。
而現在積極的改變發生了,龍芯中科不負眾望,推出純國產的龍芯架構——LoongArch,徹底放棄之前基于MIPS的LoongISA。
小提升:龍芯是自負盈虧。
LoongArch
全新的LoongArch讓龍芯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的技術可控水平和性能。
在LoongArch上,給我最深的印象莫過于是龍芯在生態方面做出的努力,顯然這次龍芯已經不滿足只在國產系統下工作,未來Windows完全有可能運行在龍芯上。
目前,龍芯中科已經基于LoongArch完成三項任務:
1、GCC、LLVM以及Golang三大編譯器開發。
2、Java、JS、.NET三大虛擬機開發。
3、Loongnix龍芯基礎版操作系統、UOS、麒麟三個OS系統遷移。
自研的LoongArch擁有2500多條自主指令。同時,為了進一步拓寬生態,擴大市場,它還可以翻譯曾經龍芯所使用的MIPS以及當下主流的ARM和x86指令。
據了解:
LoongArch對MIPS指令的翻譯效率是100%,
對ARM是90%,
對x86的話Linux下效率可達80%、Windows下效率70%。
龍芯中科已經告別原MIPS架構下的自有標準,與市場主流規范接軌。
經過1年多的研發攻關,龍芯中科已在處理器、芯片組、外設配置及運行時階段全面支持ACPI規范,實現了相關軟件的標準化配置,增強了整機硬件與操作系統的兼容性。
在生態上,龍芯未來可期:
龍芯在生態上的野心可能比任何一家芯片設計公司都大,它的目標是到 2025 年消除指令集之間的壁壘,徹底搞定不同指令集的兼容問題。
為此,龍芯找了國內外的知識產權團隊作了梳理,對于使用二進制翻譯別的指令集系統,是沒有專利權糾紛的。
之后,龍芯還會繼續進行知識產權分析,并建立 LoongArch 上游社區分支,同時組建 LoongArch 聯盟,一方面免費開放 LoongArch,另一方面要在高校推廣,取代 RISC-V。
那么采用LoongArch的龍芯CPU性能如何?
已經成流片的龍芯3A5000將是首款采用該架構的芯片。
龍芯3A5000芯片
除了LoongArch,龍芯3A5000芯片的另一個亮點就是:性能終于達到主流水平。
據了解,龍芯3A5000將升級到12nm工藝,4核心CPU設計,基礎頻率提升至2.5GHz,LLC增加一倍,SPE06單核性能在30分左右,首次達到主流水平。
同時面向服務器領域的龍芯3C5000也會和3A5000一同發布,同樣為12nm工藝,核心數增加到16核,支持4~16路服務器。
與上代龍芯3A4000相比,龍芯3A5000,SPEC CPU 2006性能提升50%以上、STREAM性能提升40%以上、Unixbench性能提升100%以上。
該芯片計劃在6月發布。
龍芯官方表示,在性能上龍芯已經“補完課”,接下來的重點是生態搭建。
這里的生態是指龍芯和操作系統的兼容。期待MacOS運行在龍芯上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