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科技資訊盡在“圈聊科技”。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7nm工藝已經不重要,中芯國際已經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在全球陷入全面的缺芯狀態之后,各大芯片代工廠紛紛開始籌集大量資金,用于芯片產能的擴充,除此之外更為先進的制程工藝也不斷迎來突破,臺積電將在明年下半年實現對于3nm芯片的量產,三星以同樣的進度在追趕,而美國的IBM更是首發了2nm芯片技術。
只可惜IBM并不具備2nm芯片的制造能力,最終還是要依靠臺積電的代工,而臺積電也有望在2024年實現對于2nm芯片的量產,不過整體進度還要受到ASML公司先進光刻機的影響。
不過目前臺積電傳來了1nm芯片的消息,聯合臺大以及斯坦福大學研發的新型材料鉍,有望突破“摩爾定律”的限制,可以實現對于1nm甚至以下的芯片制造,在諸多芯片企業都已經實現技術突破的背景下,國人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了中芯國際上。
中芯國際的7nm芯片
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在流傳,中芯國際已經突破了7nm的芯片工藝,并且已經在今年的4月份進行了風險試產,不過5月份已經過半了,目前沒有傳出任何關于試產是否成功的消息。
根據中芯國際傳出的消息,可以得知2021年他們的投資總額達到了270億左右,而并非我們所想的用于7nm制程工藝的研發,主要用于28nm芯片產能的擴充上,極少數用于先進制程工藝的研發,這樣的做法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
此前中芯國際和ASML簽下了12億美元的光刻機合同,很多人都以為這是為了7nm芯片做準備的,但隨后中芯國際官宣將投資200億,在深圳建設28nm的芯片生產線,種種跡象都表明,28nm的芯片才是中芯國際未來的主要方向。
7nm工藝已經不重要了
臺積電、三星即將推出3nm工藝,而中芯國際卻暫緩了對于7nm芯片的研發,這樣的做法很多人都指責中芯國際“沒有志氣”,然而吳漢明院士的一句話讓國人理解了中芯國際的做法,其表態:“相比于依賴進口的7nm工藝,完全自主化的55nm更具備價值?!?/span>
在仔細分析了國內半導體的現狀之后,我們明白了院士的話,目前國內芯片領域基礎較差,就算能夠實現當方面技術的領先,但是一旦遇到歐美的限制,其價值直接被無限縮小了,而麒麟芯片就是一個例子,因此完成一條完全自主化的芯片產業鏈,才是目前最重要的,就算是55nm也比進口的7nm來得更有價值。
中芯國際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重點發展28nm芯片工藝,可以放緩7nm芯片工藝的研發,這樣的決定已經得到了國內院士的肯定, 三個原因足以證明中芯國際做出了最為正確的選擇。
28nm芯片需求大
雖然目前成熟量產的芯片工藝已經來到了5nm,但對于28nm的芯片依然是需求最大的,全球市場皆是如此,尤其是智能穿戴設備、智能家居以及電動汽車等等領域,未來這些領域將會有進一步的需求,而其對于性能的要求不會很高,28nm的芯片是再適合不過的。
從臺積電投資29億美元擴充28nm生產線上,我們就足以看出端倪,目前國內對于28nm芯片的缺口是最大的,足足差了7個中芯國際的產能,而對于國內制定的70%芯片自主化目標,加大投資28nm生產線遠比7nm工藝來的重要。
28nm對于中芯國際來說更穩妥
中芯國際剛剛解除了相關限制,目前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實現一定的營收才能支持后續的發展。況且對于目前中芯國際的整體實力而言,還不足以支撐10nm以下芯片的生產,對于芯片企業的正常出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此前中芯國際訂購的12億美元光刻機,僅僅只是淘汰的DUV光刻機,并非先進的EUV光刻機,先進的技術和原材料并沒有提供給中芯國際使用,而中芯國際投資28nm相對來說更為穩妥,未來1-2年內實現28nm生產線的完全自主化幾率還是非常大的。
未達到發展7nm工藝需求
雖然此前都在流傳,中芯國際已經研發出了N+1工藝,利用DUV光刻機多重曝光,可以實現對于7nm芯片的制造,但就算能夠實現,在良品率以及性能上,也沒有辦法得到相應的保證,這將會導致成本大大增加。
外加上越是先進的制程工藝,越是需要純度更高的硅材料,這只會加大對于歐美技術的依賴程度,因此過分執著于7nm的工藝,還不如大力發展28nm的芯片,對此,你們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