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10日,第一顆龍芯科技調試成功啟動,這標志著中國信息產業無芯的歷史已經結束,隨后國產自主研發的龍芯2、龍芯3號芯片也相繼出世。
而在龍芯的背后,是一位女科學家在默默付出,她就是巾幗英雄——黃令儀,率領團隊研發出了首款國產芯片,更是被稱為“中國芯片之母”。

黃令儀與半導體的不解之緣
黃令儀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由于當時她家境貧寒,很小的時候黃令儀便承擔起照顧家人的責任,同時也養成了黃令儀堅強、執著的性格。
在1958年,黃令儀以優異的成績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后又選擇進入清華大學深造,攻讀半導體專業。

黃令儀在完成半導體的研習之后,她選擇回到母校任教,并創建了半導體專業,并且領導年輕的學生成立研究半導體二極管的實驗室。
要知道,當時國內的科研環境并不是很成熟,研究的條件和基礎設施都非常差,使得中國在科研方面的發展遭遇很多困難。
但是,黃令儀卻帶領學生們研究出了半導體二極管,得到了各界的贊譽,即便是當時的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都對黃令儀高度贊賞。

黃令儀決心造中國芯
其實,黃令儀在半導體的研究并不是很順利,由于當時國家經濟發展并不順利,所以,黃令儀所創建的半導體專業被取消。
而在一次出差中,黃令儀參加了一場大型國際芯片成果展示會,但在會場中卻沒有中國的位置,這讓黃令儀非常難過。正是因為這次的展示會,讓黃令儀下定決心研發國產芯片。
雖然當時中國在集成電路方面非常落后,但黃令儀也取得不錯的成績,她研究的芯片還在德國紐倫堡召開的博覽會上獲得了銀獎。

即便到了退休年齡,黃令儀依舊奮斗在科研的第一線,并扛起了打造中國芯的大旗,在2002年,66歲高齡的黃令儀和從事系統設計的胡偉武進行合作研究“龍芯課題”。
經過黃令儀帶領的團隊不懈努力之下,中國首顆國產芯片“龍芯1號”問世。該芯片的問世,向世界宣告,中國有能力自主研發芯片,而中國的計算機也不是空殼機器。

82歲黃令儀依舊奮斗科研一線
龍芯1號的問世,極大的鼓舞了芯片研發人員,在黃令儀帶領下,團隊再次成功研發出龍芯2號,這顆芯片的性能已經超過了國際的平均水平,功耗也是遠遠低于國外同類芯片,這也標志著中國在芯片領域的發展已經跨越了一大步。
不僅如此,龍芯2號芯片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比如工業控制、行業終端、數據采集等等。

但是,龍芯2號的廣泛應用似乎并沒有達到黃令儀對“成功”的定義。82歲高齡的黃令儀便開始對龍芯3號進行研究。
在2018年,龍芯3號成功問世,打破美國在處理器技術方面的壟斷,同時也標志著中國在芯片研究方面依舊達到了高端的水平。
值得稱贊的是,龍芯3號芯片的問世推動了中國科技的發展,中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便搭載了龍芯3號芯片。

黃令儀為中國節省億萬資金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在2016年,中國向歐美國家進口芯片的價值高達1.4萬億,從手機、電腦芯片到導彈衛星芯片,都非常依賴美國芯片。
如今,在黃令儀帶領下,中國芯片實現突破,讓中國擁有芯片自給自足的能力,毫不客氣地說,黃令儀每年都為國家省下1.4萬億元的芯片進口資金。

寫到最后
84歲高齡的黃令儀院士還仍活躍在科研前線,帶領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砥礪前行。黃令儀曾經說過,她想研制出更多中國芯?!敖韼讲蛔岉毭?,紅顏更勝兒郎”這句話能夠完美形容黃令儀院士。
正是有黃令儀這種院士,才讓中國才有了如今繁榮富強的局面。
文/球子 審核/子揚 校正/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