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領域一直是我國被卡脖子的領域,和美日韓等全球半導體大國相比,我國的半導體行業起步比較慢,雖然這些年已經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成就,但在芯片領域還是無法實現先進工藝芯片的自給自足。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我國每年要向外國半導體制造商進口大量芯片,據數據統計,我國每年要花費2000多億美元在進口芯片上。
一直以來我國半導體企業都在致力于突破“中國芯”,在美國的打壓下更是加快了這一進程。本來我國的芯片的需求量就很多,又沒辦法實現芯片自給,美國對我國半導體企業的打壓無疑是在雪上加霜。2018年,美國政府對中興通信公司進行制裁,一度讓這個年產幾百億的高科技企業差點因為芯片斷供而直接休克。如今,隨著華為的強勢崛起,美國又轉而對華為進行制裁,去年9月,美國政府對華下達“芯片禁令”,使華為陷入嚴重的芯片困境,至今都沒有擺脫這樣的困境。受此禁令的影響,2020年第四季度華為的出貨量直接從原來的第一跌至第五,由此可見實現芯片國產化對我國有多么重要。
雖然目前我國還處于嚴重的芯片困境,但不可否認我國半導體在芯片領域也是取得了一些成就的,龍芯就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一顆CPU芯片,該芯片在我國半導體領域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早在2000年前后,科學界就在呼吁要自主生產芯片,但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這一想法一直沒有被付諸行動。后來,我國計算機老所長李國杰院士從自己的計算機所里擠出100萬元資金來鼓勵年輕人自研中國CPU,龍芯課題組就是這樣誕生的。幸運的是,后來這一課題得到了中科院的肯定,中科院向龍芯課題組追加了500萬的經費,這一項目得以更好地推進。
2002年8月10日凌晨6點08分,第一顆龍芯科技終于調試成功啟動,這個日子具有相當重要的紀念意義,它標志著中國信息產業無芯的歷史結束了。龍芯1號的橫空出世極大地激發了龍芯課題組對進一步研發國產芯片的信心,于是在863項目的支持下,龍芯課題組開啟了龍芯2號的研發,并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性能方面比上一代龍芯1號快了10倍以上。
國產芯片可以說是從龍芯開始,如今國產半導體企業也正處于不斷研發國產芯片的階段,且有些已經邁向了先進工藝。設計芯片對于我國半導體而言并不是什么難題,目前我國芯片領域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芯片量產問題,就這一問題相關企業還在不斷探索,相信在不斷的努力下,實現“中國芯”完全自主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