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芯總設計師說對了!
從去年開始延續到如今的全球缺芯問題還在持續,或許是老美也扛不住這樣的壓力開始“特釋”中芯國際,盡管說是止步于10nm,但14/28nm的芯片也夠90%以上的應用使用,
高通、聯發科等企業紛紛下來訂單,而當中芯國際開始擴產的時候,我們欠龍芯總設計一個道歉!
也是在去年的時候,龍芯總設計師胡偉武表示我們沒必要學美國那樣追趕5nm,現在90%以上的應用其實是可以用14/28nm芯片就能夠解決的,像北斗也是28nm,
但是當時此言一出就遭到不少網友的抵制、嘲諷,多數是認為這是不思進取,但胡偉武也表示基于國內實情,我們更應該是穩住腳跟,從基礎從系統做起,而當下中芯的做法,似乎是應驗了這個觀點!
美國“特釋”,中芯國際擴產
如今不單是美國“特釋”了,就連荷蘭也與中芯簽訂了12億的大單,只不過沒有先進光刻機罷了。
有人會問,為什么老美對中芯“特釋”,而對華為收緊限制,這或許就是市場的問題吧。當下全球都比較缺芯,老美多半的收入來自于中國,但是限制之后不僅會導致將近40000人失業,也會減少20%甚至更多的收入,在缺芯的情況下,尤其是汽車領域已經開始減產,而這個時候將中芯“放行”,那么至少在產能這一塊是可以有所緩解,
而且只是到了14nm,這樣的成熟工藝英特爾也能夠做,所以對老美的“威脅”系數不高,于是就這般了。
但是華為不同,那是5G,不管是在專利還是在授權方面,華為都是領先于世界的,在老美沒有做到6G或是全球沒有普及5G之前,估計是夠嗆。
而在缺芯的情況下,中芯也迎來了擴產計劃,甚至開始在深圳擴12英寸晶圓的產能,
實現月產4萬片,當然也有28nm的計劃。
在“特釋”之初,中芯也表示,將會盡可能地滿足市場需求,這不,從14nm到12nm甚至是28nm都開始擴產,
別的不說,至少中芯能夠拿到更多訂單,在資金上也能夠回籠、運作一段時間了!
不必期待彎道超車
這時候也就覺得當初胡偉武說的沒有錯,很多情況下14/28nm的芯片足夠90%的應用使用,
我們沒必要盲目追趕5nm,但不是說止步于5nm。
雖說中芯與荷蘭簽訂大單,但只有DUV光刻機身影,想要生產5nm則需要EUV光刻機的支持,
在設備上我們還處于被卡脖子階段。
其他的諸如封測、設計,要么是依靠歐盟日要么是需要別人的授權,總之,想要在芯片上實現更多的突破,還有很長一段的路要走。
前幾天在某大會上有業內人士表示,我們更應該是從基礎做起,穩住基礎的情況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攻克技術方面,多方合作才能更好的實現突破!
胡偉武此前表示,不必期待彎道超車,我們更應該把基礎做好,把產業鏈給建立起來,這樣才能實現一個良性的發展,而如今看到中芯的擴建,甚至是28nm都是供不應求,這或許就是現實吧!
此外,我們也一直在往前奔走,比如上海的“東方芯港”以及北京的3個“100”項目等等,從資金的支持到“10免S的政策”甚至到人才培養等各方面國內都在大力扶持中,中國芯,在加速前行了!